发布日期:2025-08-21 16:09 点击次数:115
7月金融数据显示,非银存款大幅增加,引发市场广泛关注。根据中国人民银行8月13日发布的数据,7月人民币存款增加5000亿元,同比多增1.3万亿元,其中住户存款减少1.1万亿元,同比多减7800亿元;非银存款增加2.14万亿元,同比多增1.39万亿元。
对于非银存款大幅增加,多位受访人士表示,这反映出居民存款向金融产品转移的趋势,可能受近期股市“慢牛”行情影响,居民存款搬家现象显现。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指出,资本市场回暖与利率下行共同驱动居民存款搬家,进而带动非银存款高增,形成居民存款和非银存款的“跷跷板效应”。股市交易量维持高位也使得证券公司保证金存款增长,对非银存款形成支撑。
数据显示,7月非银存款增加2.14万亿元,同比多增1.39万亿元;与之相对应,7月居民存款净减少1.1万亿元,同比多减近0.8万亿元。1至7月非银存款合计多增4.69万亿元,较去年同期多增1.73万亿元,7月当月这一结构性趋势延续并放大。
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分析,非银存款和居民存款的一增一减主要是因为银行年中考核时点已过,加之近期股市上行,居民存款大规模向理财回流。华西证券宏观联席首席分析师肖金川认为,由于7月理财规模增幅不及去年同期,加之今年5月存款利率下调,部分资金可能从居民存款流出,转向非银行金融机构,成为流向股市、债市以及期货市场的潜在增量资金。
受此影响,7月货币供应量增速明显提升,M2(广义货币)增速较上月提高0.5个百分点至8.8%,好于市场预期的8.3%;与此同时,M1(狭义货币)增速为5.6%,较上月提高1.0个百分点,连续三个月明显回升。M1主要包括现金、企业和居民活期存款,以及支付宝和微信钱包等随时可用的“活钱”,而M2在此基础上还包括定期存款和其他存款。7月M1-M2剪刀差为-3.2%,较上月进一步收窄,表明资金活性增强,居民或企业将定期存款转为活期,用于消费或投资理财。
王青认为,近期M1增速显著加快,体现出资金活化程度提升,从沉淀、低效的状态转变为流动、高效的状态,表明当前企业和居民的投资、消费活跃度有所改善。不过,房地产市场仍处于调整状态,影响居民定期存款向房企活期存款转移,是M1增速仍然偏低的主要原因。
从存款流动方向来看,市场对居民存款流入资本市场寄予厚望,倾向认为资本市场有望成为居民存款外溢的重要方向。招商证券银行首席王先爽指出,历史经验显示,每一轮牛市都伴随着银行存款向资本市场的迁徙,未来庞大的到期存款规模为这一趋势提供了潜在支撑。据测算,2025年到期存款规模约105万亿元,2026年及之后到期规模约66万亿元。
李超也指出,在存款吸引力下降、资产荒持续和“活跃资本市场”政策推动下,资本市场有望成为居民存款外溢的主要方向,有望扩大股市资金池,形成赚钱效应吸引更多个人投资者。然而,居民存款搬家是否已成明显趋势还需冷静分析。财富向资本市场流动是长期过程,当前银行理财规模虽达30万亿元,但含权益理财的占比仍然较低。短期内大量存款涌入资本市场往往是市场情绪推动,反而容易引发市场波动,增加长期逻辑兑现的难度。
尽管近期市场情绪高涨,但7月金融数据仍揭示出需求端修复偏慢的关键问题,信贷与社融、M1数据分化尤为显著。7月新增信贷出现20年来首次转负,直观反映出经济需求不足的现实;与之相对,社融规模和M1增速在财政发力等因素支撑下持续攀升,形成鲜明对比。这种态势揭示了当前经济运行的核心矛盾:政策靠前发力有效支撑了短期经济平稳,但内生动能不足仍在影响经济后劲。
不过,居民和企业存款出现明显活化,M1增速连续多个月超预期回升,被视为市场预期率先改善的积极信号,为经济修复带来潜在动力。对于后续货币政策走向,多方观点认为下半年将保持支持性立场,但降准降息时点可能后移。8月12日,《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》和《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实施方案》两项政策落地,年贴息比例均为1个百分点。在存款加速活化、物价温和回升以及财政贴息政策有效降低实体融资成本的背景下,货币政策无需加码宽松。
上一篇:8月8日茅台市场行情价。
下一篇:没有了